背景知识
中国历来就是农业大国,人口稠密,每逢天灾人祸,百姓总是吃不到饭,仔细观察历代的农民起义,会发现揭竿而起的农民都是因为没饭吃。
灾荒的的时候,百姓不仅会去吃树皮、野草,有时候连土都不放过。这其中原因不仅和人口有关,还与农作物的种类及种植方式的落后有关,比如水稻无法在干旱的地方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不适宜种在山地。
中国是美食的故乡,从古至今引进了不少外来品种,其中有辣椒、玉米、花生等,今天要说的是甘薯,因为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饮食结构,还拯救了无数忍饥挨饿的穷苦百姓生命。
明朝万历年间,甘薯引入中国,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陈振龙,时至今日,他的名字已经被人们淡忘。
甘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建人,自幼饱读诗书,年轻时参加科举即高中秀才,后来觉得读书入仕这条路不适合自己,便索性弃文从商去了,这在当时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可谓是离经叛道。
一次,陈振龙随家乡商人贩卖瓷器茶叶,运销菲律宾。在那里他看到了甘薯,经过询问,发现这种农作物是西班牙人带来的,耐旱产量高,还比较能填饱肚子,生熟皆可食用,此时,陈振龙不禁想起家乡的情况,每逢干旱,水稻无法种植,乡亲们只能饿着肚子。于是陈振龙也不管自己的商品了,开始专心向当地农民打听种植甘薯的技巧方法,并且想偷偷将其带回国内种植。
当时菲律宾已归西班牙管辖,西班牙人严禁甘薯出口,管理十分严格,如果被查到,甚至可能直接处死。
陈振龙思索良久,最后决定将甘薯藤编入粗绳之中,在水中浸泡,果然西班牙人没有发现。
经过七个昼夜的航行,陈振龙终于回到了国内,他赶紧把甘薯藤拆解出来,进行试种,发现甘薯果然生命力顽强,很快就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开始生长起来。
此时,福建省又面临着大旱的灾情,水稻几乎死绝,百姓们颗粒无收。陈振龙上书福建巡抚,请求大规模推广种植甘薯,以拯救百姓。巡抚最初将信将疑,但是陈振龙将他种植的甘薯拿给巡抚看的时候,巡抚才下定决心在全省大规模种植甘薯,最后甘薯获得了大丰收,成功挽救了福建的众多饥民。
因为甘薯是从菲律宾引进的,所以也称番薯,番即是指外国、外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陈振龙的功劳,在他的家乡修建了先薯祠和先薯亭,更是尊称其为甘薯之父。
总结
甘薯引入后,几乎成了封建社会时期,荒年救济的主要食物。根据史书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八九。
清朝的时候,甘薯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种植,甘薯的引入虽说没有彻底解决中国人民的粮食问题,但也算是极大地缓解了粮食问题。近代,袁隆平先生研制出杂交水稻,中国人民才算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家对甘薯的需求也没有以前那么大,陈振龙早已被人们所忘记。
古往今来,太多的英雄人物被历史淹没,真是令人感到悲哀,我由衷地希望,大家在吃甘薯的时候能够想起这位对人民有功的英雄,也不枉费其千里偷藤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