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寄语〗
目录
◎课外阅读书评单设计与运用的研究
包钢实验中学于洁
◎6册书文言实词整合之“水”
包35中赵敏之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解读策略
包钢实验中学张薇
◎谈教师个性与个性教学
包七中王素红
---※※※※※---
课外阅读书评单设计与运用的研究
——《西游记》阅读指导方案
包钢实验中学于洁
一、选题理由
《西游记》故事性强,丰富、超然的想象力,对初一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比较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生理特点及阅读心理。书中的神魔世界中又处处折射着现实社会的投影,值得花些时间引领学生品读、思考,也宜于教师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中的快乐、疑问与阅读经验,体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为了消除学生以往学生中形成的只“看”不“读”的阅读习惯,我精心设计了本学期《西游记》的读书系列课。
二、学习材料与内容
(一)学习材料
主体阅读:《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
教师与学生的用书尽量统一,方便课堂沟通。最新版注释较详尽,校订较好。
辅助阅读:
《玄奘取经》
《执着追求:玄奘取经故事形成的文化精神》
《西游记》:换一种读法(鲍鹏山)
选读:
《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黄卉)
《西游记》的文化精神
推荐书目:
《奇特的精神漫游》刘勇强三联书店年版
《西游新解》吴圣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年版
《漫说西游》张锦持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学习内容
1.完整讲述《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2.区分现实生活与虚构生活,知道什么是想象力
3.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会一种读书方法:分类摘抄
三、学习目标
1.了解《西游记》主要人物的差异性,能用自己的话至少概括5个主要人物的突出特点。
2.完整讲述规定阅读章节的故事情节,在结合文中的原句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区分现实生活与虚构生活的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讲述中初步知晓想象力的重要性。
3.借助教师提供的辅助阅读材料,能用自己的话写出至少3条作品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了解《西游记》中蕴含的交际礼仪知识并加以运用。
4.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初步知晓“分类摘抄”记笔记的方法。
四、阅读时间
一个月(每周2课时阅读,指导阅读1课时,小组研讨1课时,课堂交流展示1课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内指导1课时
一、出示向学生和图书馆借到的十几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学生谈对《西游记》的认识。
二、介绍名人对《西游记》的评价,介绍吴承恩及《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学生浏览资料,了解取经故事的由来
三、换一种读法读《西游记》,读出趣味。
四、辅助材料:《玄奘取经》《执着追求:玄奘取经故事形成的文化精神》
《西游记换一种读法》(鲍鹏山)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一、阅读前同学生强调两点
1.读《西游记》,亦是同学们的另一种取经过程,请同学们克服困难,认真研读,取得“真经”!
2.个别地方看不懂不要紧,能看懂多少算多少。
二、指导阅读,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1.读前言、目录,初步了解内容,指定必看内容,中间部分可采用跳读法。
必看:石猴出世·大闹天宫(1至7回);取经缘由·师徒来历(8至22回);屡遭挫折·降妖伏魔到达灵山·取得真经(98至回);
选读:“屡遭挫折·降妖伏魔”部分,或挑自己喜欢的,或读老师推荐的:23、27、28-31、32-36、37-39、40-42、50-52、56-58、59-61、65-66、68-71、72-73、74-77、84-86。
规定最低的阅读量:50回
2.指导学生适当勾画(如书中的“古人云”“常言道”中引用的俗语、歇后语等可用“”人物的精彩描写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和批注(自己有感悟、想法的地方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记下来,随时把你的想到的写在书的空白处,如: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中,八戒道:“你那里得知?要稻草包着马蹄方才不滑,免交跌下师父来也。”可以这样批注:“八戒亦有细心之时。”)。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针对疑难处适当梳理、讲解。如前面几回,学生反映难看懂,而它又对全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可带着学生梳理相关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唐太宗游地府这个片段,也可以带着学生读,从另一方面了解取经的原因。
3.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出好黑板报:“走进《西游记》”。
必备栏目一:“《西游记》阅读排行榜”(黑板右侧,每天更换,注明看书总回目)
每天由科代表上课前书写四人小组看书总量,个人看书量前五名的同学名单。科代表每日在花名册上以“正”字统计,反馈读书情况,老师及时给予完成阅读任务的同学表扬激励。对停滞不前者可多面谈,了解并多加督促。
必备栏目二:征集问题·每日一问
问题由学生提出,可以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是用来考其他同学阅读情况的。它是把学生的思考、思想引向纵深的最好契机。教师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时的思考题可以从这里筛选。
学生围绕人物、情节等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各一题,并给出具体的答案出处。
深入文本,整理材料,做好读书交流会的准备。
具体阅读任务如下:
一、每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留心小说情节,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概述小说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或一个细节。
二、合作学习:四人一组,依阅读进度画出唐僧师徒的取经路线图,注明遇到的妖怪及解决问题的帮手,并依人物关系画出思维导图。
三、根据小说中的4个主要人物、妖怪、佛进行分组,除妖怪、佛各小组集中研究一个人物,结合摘抄与批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制作PPT。
举办读书交流会,课堂研讨交流
环节一:读《西游记》,增长人生智慧
一、知识抢答。从学生出的题中各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十题。“知识抢答”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再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
二、学生交流介绍取经路线图,(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并谈小组成员作图中的发现。
读《西游记》,我发现……
三、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碰到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或细节。从唐僧取经的故事中你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帮助学生感受小说丰富、超然的想象力,区分现实的生活与想象的生活。
辅助资料《话西游养品性》
环节二:走进取经团,探究人物形象
一、经典情节表演:《三打白骨精》
二、用一句话概括《三打白骨精》中的人物性格
三、分组介绍人物:悟空组、沙僧组、八戒组、唐僧组、神佛组、妖怪组。(提示:从人物经历、典型情节、经典语言着手,客观评价人物性格。)
四、讨论:孙悟空的紧箍该不该取?
五、讨论:如果让你重组送经团,你会如何取舍?
提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许多的不幸和灾难,西天取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救赎众生。真经已经取回,如何把取得的真经送达需要帮助和救赎的地域、人群?穿越历史,让鲜活的取经团来到今天的世界,再次行走,再次完成新的使命。
六、重组送经团
1.商讨招聘启事的写作要领,各小组拟好招聘启事。
2.商讨简历的写作要领,提示学生挖掘人物亮点,针对招聘启事制作应聘简历。
七、从生活入手,结合《西游记》中的请柬、敬称、谦称,学习《西游记》中蕴含的礼仪知识,制作给送经团成员的邀请函(请柬)。
小结:语言的后面凝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用语言去抒写你对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八、辅助资料:《执着追求:玄奘取经故事形成的文化精神》
《西游记的奇妙之处》
论《西游记》与神话文化的关系——兼谈艺术形象孙悟空(崔芸)
环节三:对比阅读,体会原著之妙
一、比较少儿版与原著中的“智斗红孩儿”情节中的内容。
二、比一比,想一想:与少儿版的《智斗红孩儿》相比,原著多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应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气等展现人物性格。同样,在进行名著阅读鉴赏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写作时也如此。
三、读了原著后,你如何评价看过的电视?
四、谈自己读原著的收获
与读《西游记》原著前的认识比较。
环节四:完成《导引单》
一、写好书推荐词:推荐《西游记》,让更多的人读原著。
二、作业:二选一
1.真经取回后……
(以重组的送经团为文中的主要人物,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取得的真经送达需要帮助和救赎的地域(海啸、地震、战乱、艾克拉病毒等)、人群,再次完成新的使命)
2.写一回我的《西游记》
---※※※※※---
6册书文言实词整合之“水”
包35中赵敏之
含义:
1.水(名词)
七上:饭疏食饮水。《论语》
七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水不能冲石。《河中石兽》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八上: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水中藻荇交横。
奇山异水。《与朱元思书》
水皆缥碧。
泉水激石
八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闻水声。《小石潭记》
水尤清冽。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
九上: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课外:辄以水沃面。《宋名臣言行录——范仲淹》
2.河流(名词)
七下:水不在深。《陋室铭》
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3.五行之一(名词)
4.游泳(动词)
---※※※※※---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解读策略
——以鲁迅《故乡》中杨二嫂为例
包钢实验中学张薇
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产生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那么其中的女性人物亦然。因此,教师解读、学生阅读学习时,一定要立足作品的时代背景。我以鲁迅《故乡》中杨二嫂为例,来探讨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解读策略。
《故乡》一文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我们现在来看杨二嫂不仅是一个失败的经商者,并且她后来变得贪婪、自私、言语刻薄,让人十分厌弃。但是反观杨二嫂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谁让她从一个终日坐着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不辞疲劳“不停走动”的“细脚圆规”?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整个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破产无异于釜底抽薪,势必导致城镇经济的破产,作为城镇经济的个体户杨二嫂的豆腐店不可能幸免。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女性是生活的弱者,性格的变化也许是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改变。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思考人物命运以及性格形成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将女性形象刻板化。再进一步细细品味鲁迅先生设置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是否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呢?我们会注意到文中的社会大背景,辛亥革命之后,整个村庄都是“萧索”、“没有一点活气”,由此看来杨二嫂只是当时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中小人物命运的缩影,是代表了成千上万的农村人的命运,从而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破败的现状。
总之,对杨二嫂这一人物的评价不能够一概而论,我们可以用当今的视角去审视这一人物,也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生存的大环境。可以把时代背景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在阅读前查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
谈教师个性与个性教学
包七中王素红
教材是课程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教材处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教材,结合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教材。
初中语文课程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如何健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的方式;开展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文章风格;同一体裁的文章,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可以说每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情感价值、语言风格、探究空间等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教学文本,教师应该充分解读和领悟文本,努力捕捉文本的亮点,寻求到最佳教学点来展开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学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所强调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受性格或经验的影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当这种特点和个性变得稳定和成熟时,它就成了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风格即人。有的老师激情彭湃,有的老师冷静沉稳,有的老师诙谐活泼,这是课堂千姿百态的内核因素,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讲,这就是课堂上难以共享和借鉴的教师资源。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珍视和利用好自身的教学优势,正如初中语文新课程中所讲的“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进行教学取舍时,我们有必要将视角投向自身,尽可能根据自身的个性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内容和方式来教学,而不是无视自我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许多事实证明,当我们选取适合自己发挥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时,课堂气氛往往会更活跃,师生对话往往会更具活力,而教学往往也会更成功、更有效。
比如《荷叶母亲》,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抒情和朗诵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营造课堂的氛围,通过自己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的启发语句,引导学生逐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结果整节课下来,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披情入文,朗读时抑扬顿挫,回答时则妙语连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在教材的取舍问题上,要考虑尽可能展示教师个性,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教学优势。
教学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作为教学艺术的创造者——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教材处理得当,教者就会轻松愉快,学生则会主动活泼。这种体验与境界是每一位教者所向往和追求的。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向轻松活泼的“制高点”奋力攀登吧!
顾问:刘恩樵
责任编辑:刘畅
文字编辑:李珊珊
美术编辑:姚莉娜张梦娇
审核:班俊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