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漂泊的“藤”八年前的春天,我第一次去爱人的村庄。
说是爱人的村庄,其实爱人也是第二次到访。村的名字,不落俗套,不以村为名,以“桥”为名,有桥自有水,美其名曰“双江桥”。
我对这条村庄从来没有交流,一路上对这名字是空荡荡的,思绪如同海边的秋千,荡着风,荡着空,荡着来往车辆的喇叭声。那一天,清明祭祖后,父亲又说起在旅途中、火车上吃到的那碗鸡屎藤糖水,还有那个给他鸡屎藤糖水的“吴本花”。每逢听到“吴”姓后添上“光宗本修德”这几个字,父亲都会格外精神。对于他来说,这是神圣的班辈。现在,这个小女孩还是双江桥人。
“这准错不了,绝对是我们本家。”
父亲一边说,一边带领我们一队人浩浩荡荡踏上了寻亲之旅。爱人的爷爷是“本”字辈,那她就是我们的前辈。大家都好奇想看看这位比我还要小的前辈,迫不及待地开着车,绕过县城的大圆盘,跑过现代加油站,咯噔在乡间的砂石公路上。路没到尽头,就到了父亲天天念叨的双江桥,村口朴素得就像是一位从未出城的姑娘,没有招牌横幅,就是一条纯粹的巷子。一开车门,扑鼻而来的香味跳跃在春雨里。
“对,就是这味,鸡屎藤!”
父亲不顾脚下的泥泞,一下子就消失在了巷子的拐角处。
因为春雨,因为泥巴,我一手撑着伞,一手扶着路旁的围墙,小心翼翼地走着。围墙上同一种藤蔓在生长。他们爬过粗糙的墙砖缝隙,像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每一处石缝里吐着像舌尖儿的叶子。我忍不住闻闻手中的气味。
原来这就是鸡屎藤!
怪不得,一进村子就是浓浓的鸡屎藤气味。此时将近三月三,家家户户在门上挂有鸡屎藤,是北海人家的古老习俗,据说此举可辟邪驱病,保佑全家健健康康、无病无灾。但这里的鸡屎藤是老老实实地长在家家户户的围墙上,这对于我这个城里人就是稀奇事。我从来没有那么仔细地观察过鸡屎藤,即使平日里家中的老母亲挂在门上,也从不会端详它,顿时觉得眼前的鸡屎藤才是真实的。
雨停了,有人出来,摘走今天的、昨天的叶子。
走到一半,父亲拉着我爱人的手,这就是我们的故居,可是……
我知道,“可是”的是,过去父亲的兄弟姐妹丫丫学语,现在已被孙子的清音所代替;老房子也换了新主人,盖起了新楼房,还有那个镶满了故事的碓也消失在了岁月里。寻故居的我们成了檐下之燕,现在的父亲,唯有鸡屎藤是双江桥里抹不掉的胎记。
父亲出生在这里,当时家很穷,最难忘怀的就是奶奶那碗鸡屎藤糖水。小时候,父亲是小当家。每年春风来临,鸡屎藤似乎是一夜之间将整条村点燃的绿焰。这时,奶奶都会唤上他去摘鸡屎藤。奶奶说,再穷也不能丢了命。因为她深信,吃了鸡屎藤年年都健康。每次摘鸡屎藤,父亲都会摘回一大箩。摘回来就要用碓打粉。当时在双江桥,就爷爷家里有碓这玩意儿,并且还是他自己砌出来的。奶奶把鸡屎藤和大米按比例安排好后,就全都倒进碓里。碓就像是爷爷奶奶的跷跷板,爷爷踩一头,奶奶按一头,欢声笑语似乎此时仍回荡在爷爷的脸上。弄完了这头,奶奶还觉得不合格,拿起筛子在一旁一晃一晃把合格的鸡屎藤粉沉淀下来。忙乎了大半天,又细又滑的鸡屎藤粉摆满了厨房,但奶奶的手却粗糙了。她继续忙乎,唤来父亲将少量开水倒进粉里。父亲一边倒,她就一边用手搅合,慢慢地就搓成了鸡屎藤面团。接着,切条,煮糖水。这时香味飘满整条村。大家都跑来闻一闻、瞧一瞧。每次,奶奶只给家里每人留一碗,剩下的都分给了邻居……
说到这,爷爷哽咽了,父亲仰头望着天,似乎也在阻止要流下的泪。接着,大家继续往下走。一路走过,鸡屎藤或许仍是和过去一样生长,简单、朴素、谦卑、内敛,和眼前的两位老人是同一品质的。他们一生都以很低的姿态活着,但却不在春的万花里示弱。它们有着淡泊的姿态,却有饱含治病救人的清香。藤,实则就是缠绕在故居的根。在双江桥,鸡屎藤就是一处风景一处人。
那时候,村里医院,太远,太贵,什么病都弄不过一碗鸡屎藤糖水。鸡屎藤糖水在春天流感狂妄的时候,不仅可充饥,还可治病。奶奶虽是一个外来人,但也相信鸡屎藤。在坐不上汽车的年代,奶奶一个女子从安铺一直走到双江桥,可能是路途劳累发烧了,可幸的是遇上爷爷那碗鸡屎藤糖水。但奶奶从来不用草芥理论教育儿女,正如她一路走来。在和爷爷争论一番后,奶奶决定举家搬迁到北海。
“我还记得,那时我已经十多岁。那一天天还没亮,奶奶就把缠绕在房子四周的鸡屎藤全都连根拔起,说要带到外面继续种,一个人好歹也得有根,没根了就没良心。她还觉得只要肩上扛着鸡屎藤,就不怕路上的牛鬼蛇神。”父亲一家就在那天从双江桥一路走来北海。
第二年,父亲一家就在北海盖了房子。奶奶也在房子的一旁种上了鸡屎藤。平日里没事,奶奶就像赏花似的看着它们。那几年鸡屎藤长得格外茂盛,爷爷也在门口搭起了碓,春天一到父亲一家仍吃起鸡屎藤。就在第十个年头,那年冬天冷得人都凋谢了。冬去春来,鸡屎藤怎么都救不活了。奶奶染上了流感,看了许多医生都治不好。临走前,手指着院子里虽然已枯萎、但似乎仍攀爬的鸡屎藤……
奶奶走的时候,春天还没离开。那年,爱人八岁。那一年也是第一次回双江桥。大家骑着自行车,三十多人,顶着料峭春寒,一路的眼泪都埋葬在寒风里。爱人是大公孙(嫡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藤椅(北海人在自行车上用竹藤编成的椅子,以方便搭小孩)上。只有他能抱着奶奶的骨灰缸。按照双江桥的规矩,后人必须赤脚送先辈上山。到了丰门岭,爱人脱掉鞋子、袜子,手里紧紧抱着奶奶,踩着春雨过后又湿又冷的石头,就像是奶奶的温暖一点一点地从他身上脱落。父亲在一旁,也脱掉了鞋子,拿着院子里已枯萎的鸡屎藤。一时啜泣,一时嚎啕大哭,一时说着胡话:“妈,我给你把根带回来了……”
现别人家门前,父亲嘴里也在喃喃自语:“妈,我把老婆、妹妹们、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带来了。孩子都听话争气,有出息……你要还活在世上能看到就好了……”他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父亲流泪。爱人经常责怪他是一个冷漠的人,“不懂感情的怪物”。
返程的巷子里,一家楼房前,一位年纪略摸一般大小的女人迎上来:“吴大哥,你真的来了。”她应该就是父亲口中的吴本花。
她领我们进屋,跟一位佝偻老人说:“爷爷,这就是我和你说的,火车上遇到的本家。他真的回来看老家了!”这位老人显然已经听不到我们在讲什么,一副茫然懵懂的模样,但习惯性地用拐杖把自己撑到炉灶前,一碗一碗鸡屎藤糖水盛过来给我们。我仿佛看到了奶奶当年的身影。我细细咀嚼着这碗鸡屎藤,这肯定是我这一生当中喝过最好的鸡屎藤糖水。
我向车门走去。几十步路中,我频频回头张望,闻闻那些逐渐远去的鸡屎藤香味。蔓藤更像是生生不息的血缘,无论距离还是隔离都无法改变,它存在着,在那个我平生只去过一次的村庄里生生不息地延续。
汽车慢慢远离村庄,直至再也闻不到鸡屎藤的香味。
开上斜坡,走出双江桥,都是通往城市的大道,往左是南宁,往右是北海。
编辑:梅李子
往期阅读名家专栏董晓燕
廖德全
阮直
无为
葛全璋
麦子杨
王彤羽
小昌
名作欣赏
徐锡维
青果
刘雪源
郭鉴详
圣燕
刘忠焕
廖陆
严广云
那成章
黄旭
我们的节日
黄旭
廖陆
严广云
黎佳旻
赵斯人
刘忠焕
刘鲁军
徐继山
杨岁燕
程世霞
一梦
小果
北海市作家协会
官微“北海作家”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gentenga.com/wgtcf/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