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乡村变化
无花果铺就居民幸福画卷
从邵家庄村沿着新修好的混凝土路驱车10余分钟,便来到了饱含着历史气息的摩天岭炮台遗址。从最高点向下望去,山脚下的邵家庄村满目葱绿。一片片巴掌大的无花果叶,同枝头上点缀的尚未成熟的无花果一起,构成了这幅充满了田园气息的美丽画卷。 “这就是我们样板片区的主题——无花果!”望着这片绿色,崮山镇副镇长许平脸上难掩激动之情。从样板片区建设启动以来,区域内这亩无花果园,就成了他和整个崮山镇领导班子最 “那边,是我们的无花果试验田和研发中心,现在正在建游客中心。”顺着许平手指的方向看去,山脚下的村口,一场争分夺秒的建设战役正在推进;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新的停车场已现雏形。以这座停车场为标志,村子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从邵家庄村口驱车不过十几分钟,便来到威海紫光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加紧建设厂房的加工和储备车间。“我们将把大部分果子统一收集到这里进行精深加工。”许平说,项目建成后,所收集的无花果将在这里摇身一变,披上既美观又营养的无花果干、无花果酒、无花果汁、无花果酵素等多样外衣,提升片区无花果的附加价值。现代化新型社区——三滩社区。崮山镇供片
位于不远处的三滩社区,则是经区无花果产业样板片区的另一幅画卷。缓缓入海的五渚河畔,矗立起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型社区——三滩社区,走不几步,就能看到在一起聊天娱乐的街坊邻居……看惯了邵家庄村的生态和绿色,这里的“新面貌”则代表了片区居民今后美好而现代的幸福生活。 样板片区的建设,哪能少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在做大产业链的同时,片区没有忘记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作为样板片区社区改造工程的试点,片区将原有张家滩、卫家滩、刘家滩的村民集中改造安置,建成三滩社区。如今,入海口处东浦湾海水浴场即将投入使用,学校、敬老院、公园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社区内还将设置集中充电区,解决居民车辆充电的难题。 从“村委会”到“大社区”,借助样板片区打造的大好契机,崮山镇将片区内部分村落改造升级,包括三滩社区在内,片区内7个社区已开始或完成改造;7个村庄的棚改工程最迟也将于明年年初启动。读振兴密码
产业融合全域振兴
“我们片区的发展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产业融合、全域振兴’这八个字!”谈到片区的发展规划,崮山镇党委书记于辉不假思索,张口即来。 从邵家庄村到威海紫光健康产业园项目、再到三滩社区,一路看来,无花果产业片区的风景有自然、也有现代。一二三产在无花果这个主题的带动下,正在实现快速有序地发展。无花果小镇。
以无花果产业为特色,片区将打造以摩天岭无花果产业示范园区、无花果连片种植片区、三滩社区服务示范区、无花果文旅小镇片区等“一园三区”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样板片区,推动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纵深,实现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位于邵家庄村的摩天岭无花果产业示范园,是片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依托区域内原有的无花果园和甘薯基地,村内已建成无花果初加工厂和冷链储运中心,并通过无花果精细种植发展旅游采摘产业,成为片区三产融合的鲜明例证。 此外,镇内已与市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无花果品质。并将依据无花果种植、加工、销售等方式,发展形成“无花果+科技”的特色农业和加工业、“无花果+康养”的康养和文旅产业、“无花果+互联网”的物流电商业、“无花果+旅游”的民宿及乡村旅游业的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以无花果产业为支撑,以镇驻地为依托的网状辐射带动效能,力促无花果农工贸旅、产加销服一条龙全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新建厂房。
园区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项目作支撑。立足镇域无花果种植加工、电商物流、康养娱乐等基础,片区内正在建设涵盖无花果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和四季农业休闲三大类产业招商项目库。目前,片区内3个一产项目、11个二产项目和2个三产项目正在建设,高效种植、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文旅休闲等多个业态全面推进,总投资达.7亿元。 “既要打造园区,也要做成精致景区,我们不做‘夹生饭’!”于辉说,围绕无花果发展主题,园区还将建设平方米大小的无花果鲜果交易市场,打造无花果文旅小镇,通过3年时间,将片区多个重点项目连点成线、扩线成面、实现区域发展的整体提升,做好农文旅结合文章。听样板故事
“地瓜书记”有了新营生
8月14日一早,刚从地瓜种植大棚走出来,崮山镇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邵天成又和往常一样急匆匆走向村北的山坡;前几天刚下过雨,村里的10亩“新宝贝”可别受啥影响。 人称外号“地瓜书记”的邵天成,从年起与市农科院、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始在村里种植地瓜新品种,建起苕佳润升合作社,逐渐发展起地瓜育苗、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一系列产业。只用了两年时间,邵家庄的集体经济由亏损40万元变成结余几十万元,一下子成了令人羡慕的“小康村”。 这不,今年4个育苗大棚的万株脱毒苗种就已被预订一空,而且价格比普通苗种高出了接近一倍。可这个闲不住的“地瓜书记”,今年又把目光从地下挪到了地面;借着经区打造无花果产业样板片区的机会,邵天成决定将无花果作为“引玉砖”,开始了村集体经济的“二次创业”。邵天成(右)在地瓜大棚里查看地瓜新品种。本报记者王彦博摄
早在片区建设之前,无花果就已经是村子的“标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棵。如今,村子多亩的土地里,接近80%都种上了无花果树。也正是因为种植面积广、基础牢的优势,邵家庄也被定为全区样板片区建设中的重点发展对象。 “地瓜能做大,无花果同样能做大!”行走在新硬化的水泥路上,邵天成脚步匆匆。在得知样板片区建设的消息后,他便召集村“两委”会议,决定复制村里“地瓜模式”的成功经验,再造一个无花果的成功案例。 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村庄资源。有了地瓜的成功经验,工作开展相当顺利。凡是和村子一起共享无花果“大蛋糕”的村民,邵天成举双手欢迎。与此同时,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没落下。如今,村里已建成无花果初级加工区、无花果冷链储运中心、无花果产销展示中心,并与众多加工厂商达成合作意向。几个月前,春果下市,可通过他和村委手中卖出的果子,就没有低于五元钱一斤的!地瓜大棚村民正在摘除多余枝干。
整天闲不住的邵天成找到了几位村民,拿出4亩地用于试验肥料;又腾出10亩“试验田”,种下了十余种无花果新品种,请来农业专家对这些“宝贝疙瘩”进行检测研究。明年,村子将根据品种,陆续对村内现有基础上采取矮化密植等改良措施,从源头育苗脱毒开始、打造无花果加工产业的“一条龙”产业链。 如今,谈起无花果的施肥、修枝,邵天成不假思索便能娓娓道来;谈项目、看种植、搞研发、聚人心,眼下,“地瓜书记”的日子更忙了,可越忙就越有盼头!zhuan发让更多人知道~~
统筹:刘倩倩编辑:王好洁
文字记者:匙亮摄影记者:王彦博
|声明:原创作品|
版权归威海日报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