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最精巧的文体,诗歌的题目定是深藏很多信息,如果抓住这些有效信息,对理解诗歌,体会情感很重要。
题目可以是诗歌吟咏的对象,比如王安石的《梅花》、李峤的《风》、李商隐的《嫦娥》等。题目可以交代时间、地点等,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曾几的《三衢道中》等。题目当然也可以是诗歌的中心(诗眼),如陆游的《示儿》、李绅的《悯农》、刘禹锡的《望洞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当然,诗歌题目有时候可以把前面三种信息交错或融合在一起,如李白的《静夜思》,题目就交代了时间和中心事件“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诗题,短短九个字,就交代了时间——晓,交代了地点——净慈寺,交代了人物——林子方,交代了事件——送。可见读标题,抓信息,对读懂诗歌,进而体会情感很重要。我们分别读一读这三首诗歌标题,发现三个标题,隐含的信息可不少。《四时田园杂兴》这个标题交代了时间(四时);交代了对象(田园),可见是一首田园诗;也交代了中心(杂兴),“杂兴”各种兴致也。《稚子弄冰》我们通过细读标题,发现了人物(稚子),中心事件(弄冰)。读《村晚》一个“村”,一个“晚”,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一首描写乡村傍晚风景的一首诗。
第三根藤:读作者,明风格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语文要素在五年级第四单元的时候就出现过。读诗歌也一样,我们需要读懂诗歌,体会情感,也需要读一读作者,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背景。当然我们也要明确诗人创作的风格,是婉约含蓄的还是豪放雄浑的,是平实质朴、清新自然的还是飘逸绚丽的……三个作者,除了雷震,范成大和杨万里我们都碰到过,他们同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写的基本上是山水田园诗,他的《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浅近通俗却意境悠远。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当然,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创作风格、用语特色,需要不断的积累。我们如果对常见的诗人,能积累他们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那么对我们理解诗歌也会有所裨益。
第四根藤:懂解释,知大意古代诗歌,由于跟我们距离太远。有些字词因现在不常用了,有些因跟我们现在的用法完全相反,造成难以难以理解的。比如《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儿女”应该指的是男和女,并不是我们现在普通意义的儿子和女儿;《稚子弄冰》中的“钲”和“磬”都是不常用的字词,也要引起注意;《村晚》中的“信”这个词就是多义词。这就需要我们把诗歌中难懂的不常见的字词理解好,动动手,查查资料,再结合诗歌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第五根藤:圈情感,抓诗眼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抒情的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其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的时候如果能抓住直抒胸臆的字词,那么就事半功倍了。再读《四时田园杂兴》我们圈这个“杂兴”,“兴”者“兴致”也,可见这首诗歌不是来抒发什么苦难和不平的,而是一种兴致,一种有关田园方面的兴致。读完《稚子弄冰》,我们应该圈这个“弄”。怎么弄?最后弄成怎么了?可见“弄”是诗歌的诗眼。必须圈呀。《村晚》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牧童的生活。反复读,我们也找不到一个情感词。但是仔细找找,我们会发现“信”这个词,“信”者此处“随意”也,信口雌黄,闲庭信步,中的“信”都是这个意思。牧童吹短笛虽然无腔,但是有什么关系呢?随意吹,更何况随意吹笛也是歌,一个“信”字写出了牧童的调皮天真、悠闲自在,也为了全篇收束了一个饶有生活情趣的结尾。提纲挈领,统摄全诗,说的就是,诗歌中明显的情感词或者诗眼的作用,所以第五个藤很重要。
第六根藤:找景、人、事,抓特征一首诗如果没有直接抒情的字词,怎么去体悟情感?找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情,抓住它们的特征,来体会诗歌的感情。因为间接抒情是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来抒情的方法,如果我们抓住了诗歌中景、人、事的特征,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也就水落石出了。我们来细读这三首诗,找找景、人、事,抓它们的特征。《四时田园杂兴》我们通过表格来看:人物事情特征村庄儿女昼出耘田夜绩麻繁忙童孙未解也学种瓜天真可爱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类人物是村庄儿女,他们做的事情是昼出耘田和夜绩麻,可见他们的繁忙辛苦。第二类人物是童孙,描写童孙有个对立的问题,为什么“未解供耕织”还要“学种瓜”?“未解供耕织”本来可以名正言顺地玩呀,真是这个对立,我们可以想象儿童学种瓜的生疏、笨拙的动作和神情,让我们不由发出赞叹——好一些天真可爱的,热爱劳动的童孙!《稚子弄冰》写的是稚子弄冰玩耍的一个过程,整首诗用四个动作——“脱”、“穿”、“敲”、“碎”串联,四个动词背后是稚子弄冰的心情。我们来看下面的图标:抓住人物动作的变化,我们体会了动词后面人物的心情。好一个自得其乐在寒冬天弄冰的小孩!可见,读诗,抓人物的动词也是至关重要的。《村晚》跟其他两首诗不一样的地方,有精彩的景物描写,满满的画面感,很明显是借景抒情。我们来看景物、画面及其特征:青草、水,青草和水的特征用了两个“满”,写出了青草丰茂、池水高涨的样子;青山、落日,一个“衔”,一个“浸”写出了落日挂在山头、青山落日倒映水中的美景。整幅画面色彩绚丽,大有“半江瑟瑟半江红”之美。在这样美的画面下,出现了一个“横牛背”、“信口吹”的归去的牧童,整首诗恬静悠远的景物跟悠闲自在的牧童浑然一体,景中融情,情融景中。
第七根藤:厘情景,知手法诗歌最普遍的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可以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如果我们厘清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知道诗歌运用的手法。《村晚》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景是乐景,情是乐情,所以这首诗手法是衬托中的正衬。如果是以乐景写哀情或者以乐景写哀情,那就是反衬了。(以后再阐述)
第八根藤:换角色,再悟情诗不厌读,在上面七根藤的支撑下,我们可以角色代入,再来读读诗,再来体悟感情。我们可以一边想,一边进入角色。再读《四时田园杂兴》,你不妨是一个出差远归者,看到了村庄儿女特别是童孙在忙碌的事情,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再读《稚子弄冰》,你难道不想化身那个稚子也去“弄”一回冰?再读《晚归》,我们完全可以是那个横坐牛背,信口吹笛的牧童呀!有了上面八条“藤”,你愿意去试着读读其他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吗?愿你我,能读懂诗!在繁忙的世间,过诗意的生活。文字:陈月美编辑:俞楚楚、袁虹洁审核:楼淑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